【InfoMat专访系列之青年科学家】深圳大学姚蕾助理教授专访:纯粹而快乐的电化学储能研究者
❖
温馨提醒:自2022年7月26日起,InfoMat正式收取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费用,所有封面免费发表。
个人简介
姚蕾,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清华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9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担任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期刊青年编委。研究方向包括离子导体陶瓷材料、纳米多孔碳材料及其在大功率储能器件、固态储能器件以及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迄今已在包括Chem. Soc. Rev.,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InfoMat,Nano Lett.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和面上项目、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面上项目等10项科研项目。
个人主页链接:https://cmse.szu.edu.cn/szdw1/jsml/clkxygcx/j_s_zljs/yl.htm
专注电化学储能研究
解决领域“硬骨头”问题
您能否简要介绍课题组的工作?
我的课题组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离子导体材料与固态离子学研究,围绕超高功率储能器件与全无机固态储能器件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层面:新型多级孔碳电极孔结构演变机理与高比能超快充性能研究;基于离子插层赝电容机制储能的陶瓷负极材料的超快充性能与机理研究;敏感型硫化物、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开发与离子输运性能研究;基于离子扩散过程精准控制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开发。
当您还在上学的时候,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是什么机缘促使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呢?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后期,确立了自己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因为热爱学术研究,并且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研究领域与做人做事上的心得体会教授给比我更年轻的学生,大学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为此提供了条件。
我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离子导体陶瓷专家潘伟教授,课题是低维离子导体陶瓷材料在微型氧传感器中的应用。我们通过在材料中引入异质界面调控材料的晶体结构与离子输运性能,力求实现氧传感器在中温甚至低温环境中的应用。加入深圳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我将研究方向拓展到电化学储能领域,并将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超高功率储能器件与全无机固态储能器件。基于前期对快离子导体材料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的积累,分别开发具有快速离子输运、嵌脱能力的电解质、电极材料,力求解决大电流密度下离子在电极材料表面、内部的传输速度慢、可逆性差,电极与无机固态电解质固固界面处的离子输运与电荷转移较慢等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硬骨头”问题。
您认为未来五年内电化学储能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会是什么?您的团队有哪些关于该方向的计划呢?
随着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应用领域提出的更高要求,未来的研究热点我认为仍然在于如何突破与平衡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器件的关键性能,这有赖于新材料的开发、新储能原理的提出、材料合成与应用的原位监测技术的实现等。为此,我们团队将主要聚焦在优化电极、固态电解质与界面的离子输运性能研究。
InfoMat助力科研工作传播
您的团队在InfoMat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upramolecular-mediated ball-in-ball porous carbon nanospheres for ultrafast energy storage’的原创性文章。请问您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呢?从简单的想法到最终实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前期我们在Adv. Mater.(2018,30,176054)上报道了关于在单个碳纳米片上构造微-介-大孔的多级孔结构的方法,并且揭示了在单个碳纳米结构上构造高度连通的多级孔结构是提高碳电极电荷存储速度的关键,之后我们继续致力于在单个碳纳米球和单根碳纳米纤维上构造连通的多级孔结构,并且尝试提出评价孔道连通性的量化方法。基于前期对二维碳纳米片的研究,我们认为利用一步碳化-活化方法在单个碳纳米球中构造多级孔的难点在于在碳球前驱体中精准设计反应活性梯度。由此我们提出采用超分子自组装制备有序介孔碳球的方法,巧妙地引入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有交互作用并且成碳性良好的环糊精作为碳源,该种方法制备的碳球得碳率高且内部微孔之间高度互联,呈现出优异的离子输运性能,为推动器件的超高功率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在文章发表的过程中,您认为InfoMat编辑在处理稿件时的效率如何?审稿人的专业程度和文章发表速度怎么样?
InfoMat的稿件处理非常及时,我们这篇文章从投稿到接收审稿意见不到一个月时间,经过一轮修改后接收只花了两个半月时间,并且审稿人给了非常中肯且有帮助的专业意见,非常感谢编辑辛勤地工作。
您可以评价下InfoMat创刊以来的表现吗?您认为期刊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和影响力?
InfoMat自2019年创刊以来,发展非常迅速,也在国内外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我想未来InfoMat的努力方向是保证发文质量和稿件处理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发文总量与宣传力度,这样能进一步扩大期刊的阅读量与影响力。另外,组织更多主题的专刊,汇聚高质量稿件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期刊的发文特色,吸引同行读者的持续关注与提高学术影响认可度。
近期出现了众多材料、能源、化学类的新期刊,请问您的团队在选择新刊发表文章时有哪些考量呢?
近年来涌现了很多新期刊,总体感觉是逐渐细化了期刊面向的读者类型,包括能源、信息、环境、生态等。因此我们在选择新期刊时,首先考虑的还是是否匹配期刊的发文类型与特色,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工作被更多同行关注到。另外就是期刊的影响力与发展潜力。像InfoMat这类具有高水平编辑团队和推广平台的新刊,是我们的首选。
人才培养
您的课题组目前有引进人才的计划吗,您能谈谈深圳大学在人才引进和科研发展方面有哪些政策支持吗?
依托广东省与深圳市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扶持,深圳大学近5-10年非常注重人才引进,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层级人才的岗位设置与科研配套政策。对满足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引进条件的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科研条件,同时享受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待遇与相应支持政策。同时针对广东省杰青等青年人才项目,深圳大学也给予了给力的科研配套。2019年我入选了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深圳大学特为此给我课题组配套了专职副研究员岗位和相应的科研经费,这对刚起步独立研究的我推动工作解决了很现实的问题。另外,深圳大学今年起设立“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采用分级递进体系,分为A、B、C三类项目,经费50-1000万元不等,旨在鼓励师生攻坚克难,聚焦“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问题真解决”,助推未来5-15年若干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
您在选择团队研究生时,看重学生的哪些品质呢?您是如何培养团队学生“创新”的能力?
我比较看重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能帮助学生开展好学术研究工作的优秀品质。我个人理解创新应该建立在对现存问题和已有研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比较鼓励团队学生大量阅读文献,并且尽早动手做实验,在文献中总结问题、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创新想法。
请您送一句话给已经踏上科研征途的博士研究生们。
放下功利心,保持热爱心与好奇心,做一个纯粹而快乐的研究者。
猜你喜欢
● 【InfoGuru信息“大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李润伟研究员:专注柔性磁电材料,助力“万物互联”世界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